11月12日,“起立!”“老师好!”“同学们好!”紧接着,琅琅的读书声从济南市长清区的一个小院里传出来。正在上课的是姐弟俩——潇潇和泽泽。不幸的是,他们都患上了罕见的黏多糖病,身体在3岁时就停止了发育,身高只有80多厘米,双腿严重变形,无法到学校上课,由患有眼疾的母亲在家里照顾。

针对这一情况,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教师就在他们家的客厅里建起“家庭小课堂”,由两名学生、一名教师组成一个班。这样一来,他们在家就能接受正规的课堂教学。如今,两个孩子言语、认知、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,为这个不幸的家庭点燃了希望之火。


给残疾学生送教
扶知扶智,不让一个孩子掉队
“一些残障儿童的家长由于生活困难,对残疾子女的康复丧失信心,怕丢人,因此拒不接受送教,以致不幸的孩子更加不幸。但这些孩子不仅属于家庭,也属于社会。对特教工作者来说,让每个残障儿童都接受教育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长清区特校校长卢圣国坚定地说,“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!”

小康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今年,长清区教体局从“扶志、扶知、扶智、扶职”4个方面着力,使长清区特教学校建档立卡的15名残障儿童开始了有尊严的学习生活,让残障儿童的家长鼓起了生活的勇气,为这些特殊的家庭重新点燃了生命之光。

智力残障儿童由于大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,因此在感知、记忆、思维、语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障碍。学校针对实际,在课题引领下,借助四巧板、百鸟蛋、单槽立柱、汉诺塔等益智器具的直观感知特点,创建了“益智课堂”,制定了《“一对一”个别化教育训练和方案》,摸索出了融巧拼、巧放、巧组、巧推、巧解、巧算为一体的“六巧横版”。在此基础上,学校还开展了“益智运动会”“一班一品牌”“班级益智大比武”“我是益智小达人”等活动,学生在智力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。通过上述训练,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动手能力、动脑能力、自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,也增强了自信心。

以益智课堂文化建设为例,学校构建起“5432”课程文化体系。坚持“五育并举”的原则,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制课程,形成了26个特色课程群。这样做,既为学生提供了异彩纷呈的生态课程服务,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。在推进培智课程改革的基础上,学校还把康复机构引进来,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精准康复,逐步探索出一套“学校+机构+家庭”的三位一体教育康复新路子。由于学校注重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,因此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。近年来,在田径、地掷球、合唱等课程上,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:2018年,学生庞江琦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,接连摘得100米、200米短跑金牌;2019年,学生参加省级竞赛并获得地掷球项目第三名;天使合唱团参加国际艺术节比赛,并获得特别奖。

扶志扶职,助学生自立自强
在当地一家电子厂,有视力障碍的学生小奇熟练地安插着手里的零件。在一分钟内,他成功安插了30个零件,与普通员工1.5秒安插1个的成绩相差无几。对小奇来说,这份工作真是雪中送炭。学生有活干、有钱拿,自立、自强变成了现实。

“让学生走出校门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”是长清特校教师们的愿望。在学校的协调下,先后有两批共10多名毕业生成为电子厂的员工。此外,学校还联系附近的企业,让多名毕业生顺利就业;帮助学生开设网店直播平台等,促进学生自主创业。这些特殊学生基本上与正常人一样掌握了生活知识和技能,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。

为让智障程度严重的学生实现就业,学校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教室、劳技教室,配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,根据潜在企业需求开设课程,满足残障学生技能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的需要。同时,学校积极探索残障人的庇护性和支持性就业,动员爱心人士和社会义工参与残障人就业工作,实现奔小康路上的和谐发展。目前,学校已经与3家企业在学生就业方面达成意向,他们可以提供10余个不同的岗位。针对那些只能在家里上学的学生,学校积极协调,让企业把车间搬到学生家里,将半成品送到学生手中。这样一来,残障儿童少年可以做工,他们的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等监护人也可以帮着他们做,为家庭增加一些收入。

对特教教师来说,要想把“四扶”做好,还得继续进行“爱的奉献”,努力成为师德高尚、师能精湛的“四有好教师”。下一步,长清区教体局将继续发挥教育扶贫的优势,彻底阻断代际贫困传播的路径,托起残障少年儿童家长的新希望、新目标,助力他们在小康路上自信满满地前进。